学科网 2024届高三11月大联考(新高考7省联考)(新教材)历史考试试卷答案

学科网 2024届高三11月大联考(新高考7省联考)(新教材)历史考试试卷答案正在持续更新,目前2026届炎德英才大联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,供大家查缺补漏,高效提升成绩。

(2)根据材料二,概括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性。33.文明因多样而交流,因交流而互鉴,因互鉴而发展。阅读材料,完成下列要求。材料一明潮后期到清潮前期,大批耶赫会士来华,其中包括利玛窦、邓玉函、汤若望等人。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,传插西方文化。地理方面,利玛窦绘制《坤典万国全图》:数学方面,利玛实、徐光启合译《几何原本》:物理机械工程方面,邓玉函、王徽译绘《远西奇器图说》:此外,还涉及天文历算、水利技术、欧洲古典哲学、美术、音乐、建筑等方面。就其知识水而言,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均或最高水。一摘编自宁欣《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》材料二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,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。16世纪末,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“四书”“五经”。当时,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,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等的位置上,耶酥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伏尔泰说:“孔子不语怪力乱神,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。”他拼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,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。有学者认为,“在欧洲,特别是在法国,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,而转变之后,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”。一摘编自郝景春《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插》材料三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。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、“伊儒会通”,到近代以来的“西学东渐”、新文化运动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,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,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。一《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》(1)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,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。(2)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,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。(3)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,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。第顶共8顶
本文标签: